[閱讀] 馬來西亞的矛盾
在吉隆坡的紀伊國屋書店發現了這本年輕熱血檳城國會議員 Steven Sim 寫的政治評論《Being Malaysia》,感覺真的好犀利又機智幽默啊!讓人覺得想聽到機智幽默的評論,也不用找朋友聊天,就直接去書店買他的書就好了。讀了稍微瞭解了馬來西亞的矛盾現狀。首先馬來西亞的政治,感覺類似台灣的解嚴初期,就是一黨獨大的專制局面,但是並沒有台灣的白色恐怖,所以有志之士竟然還能夠出書評論政府。
高譚市的小丑與蝙蝠俠
Steven Sim 一開始就用《蝙蝠俠》與小丑來比喻馬來西亞政府:高譚市官員(=馬來西亞政府)讓社會安定,但是背後也藏污納垢。小丑其實只是想讓大家知道蝙蝠俠跟高譚市官員背後的骯髒面而已,但是因為指出了骯髒面會造成社會不安,所以小丑變成是壞人?!?Steven Sim 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壓制指出問題的人呢?難道我們不能同時有社會安定跟清廉政府嗎,為什麼只能選擇社會安定+骯髒政府?
這一向是亞洲的迷思:大家為了能吃飽飯,覺得吃飽飯第一,政府獨裁有什麼關係,要獨裁才能安定。像是之前天安門屠殺,我的中國同學就說「那些大學生造成中國不穩定,會危害中國經濟。」像是李光耀本來就是個獨裁者,但是很多住在新加坡的華僑也覺得「還是菁英政府(=獨裁)好,你看我們賺那麼多錢。」但是事實上我們本來就不需要在「獨裁+經濟發展」與「民主+貧窮」中二選一。這世界上多得是「民主+經濟發展」的國家啊!為什麼我們不能選第三種選擇呢?!!讓大家誤以為只能二選一,就是獨裁者的藉口啊!
當然台灣已經突破那種問題了,現在既民主又有經濟發展,但是回頭看馬來西亞還是有一種更瞭解自己歷史的感覺,畢竟台灣因為白色恐怖多年,才沒有人敢評論這種事哩。是藉由別國的評論來瞭解自己的過去啊。
馬來西亞的種族矛盾
另外書裡也稍微解釋了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基本上十二世紀就進入馬來半島的馬來人,認為這個國家是他們的(蘇丹們都是馬來人,也都是回教徒),是施恩才施給外來移民國籍。可是馬來人因為居住在「連插個拐杖在地上都會長作物」的肥沃熱帶土地,不需要工作也有東西吃,養成了不汲汲營營的文化,不適合資本主義,結果反而變成了「國家主人」是窮人?!因此有種敏感神經,容易被冒犯,認為這些外來者都把他們的財富都搶走了。
所以政府(獨大政黨)就抱著「保護馬來人」的政策,得到大部分人口的支持。但是問題是,資本主義是誰實施的?就是政府啊。所以弔詭的是,馬來人的貧窮其實是政府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貧窮問題,只好拼命發津貼,造成馬來人對獨大政黨的依賴。結論就是政府說「你看看,都是我在保護你,你要投我喔」但是實際上造成「馬來人需要被保護」的問題的始作俑者,就是現在的政府啊。
我覺得馬來西亞的問題,就是文化完全不同的馬來人,跟汲汲營營的外來移民者(華人、印度人)因為居住地相同而被送作堆,但是又沒有人去解決這種文化差異,結果就是隱含著種族衝突。至少馬來西亞還算和平,沒有武力衝突,但是就會常常出現莫名其妙的問題,例如大選前突然禁止啤酒節,因為要討好不喝酒的馬來回教徒,或是突然禁止華人舞龍舞獅,因為馬來回教徒會生氣。基本上就是賺了錢的外來移民為了避免冒犯貧窮的國家主人,得躡手躡腳地走。
這種問題其實到處都是,但是因為人口分布不同所以情況不同。例如台灣的漢人跟原住民應該也是類似情況吧?只可惜原住民是少數,不像馬來西亞的原住民是國家的主人。 而美國更糟糕,原住民都被趕到深山裡了,移民在這裡開心賺大錢,沒有人在意「國家主人」的權益。所以馬來西亞也許是台灣「如果原住民其實佔大多數」的平行宇宙 (alternate universe) 人生吧?觀察了別人就會覺得我們的原住民真的失去很多權益。
而且不同文化的族群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呢?這是一個大問題。事實上教育是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
所以基本上馬來西亞就是各種不同族裔被送作堆住在同一國,步伐不同,「要如何才能不踩到別人的腳」的大問題。最弔詭的就是當地的華人,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還沒出現之前(是二次大戰後才成立的國家)都自認為是中國人。他們都認為有一天會回到家鄉。所以看待馬來西亞,即使是住了世世代代,認同也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黃花崗犧牲七十二烈士裡,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竟然佔了三十人!!!我發現這件事時本來還想「都住馬來西亞那麼久了,中國干你們啥事啊」讀了這本書才了解到,在馬來西亞出現之前,這些華人都覺得是中國人啊!難怪孫中山在當地得到出錢出力的支持,革命成功後也感謝地說「華僑是革命之母」就是這些海外還繼續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的人的幫助啊。所以馬來西亞出現的時候,華僑一開始的態度也只是「只要我能保留雙重國籍就沒關係。」
至於美國也是移民社會,為什麼比較沒有認同的問題。現實地說就是「西瓜偎大邊」,美國國力強,所以移民當然說「我是美國人」。如果當地國力弱,移民就會說「我是原來國家的人。」所以我也終於瞭解了 "expat" 跟 "immigrant" 這兩字的不同。同樣是長住外國的人,expat 是強國來的,所以內心都覺得這是暫時狀態,有一天會回去母國。而從弱國來的,內心就覺得我永久會住在強國,所以叫做 immigrant。
意識形態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當然是因為作者想提醒選民不要被政府騙了,所以提出了許多「如何不被似是而非的資訊洗腦」的省思。書裡第一章就在解釋「意識形態」(ideology):首先知識分四種:我們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但是最嚴重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好玄啊)
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就是內心因為文化教育背景而被灌輸的基本觀念啊!很多人大唱「我是中立的」,但是作者指出根本不可能保持中立,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想法,說自己是中立,要不然是在自欺欺人,要不然就是太天真了。
(所以我也反省了一下,自由派的我的確是自以為中立,但是「自由派」就不是中立啊,所以我的確是太天真了。。。)
他舉出一個很棒的故事:
「一對父子出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受重傷送進急診急救,急診手術房的醫生衝出來說『我沒辦法動手術!這是我兒子!!!!』 為什麼?」
(住在加州的我馬上以為是這醫生跟父親是男同志婚姻 XD)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醫生是女的啊!!!!!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困惑呢?因為我們內心都有偏見,聽到「急診室醫生」就以為是男的啊。(天啊我好羞愧啊)
作者就用這指出,其實我們內心對事情都早就有了成見,但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所以對於判斷事情,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 所以對於每件資訊,都要去考慮提出資訊的人的出發點,以及自己的出發點。沒有考慮到,就很容易被資訊誤導。
馬來西亞是年輕的國家,上一輩無法認同這個國家,這種思潮也是時代的產物。還好新一代漸漸沒有這樣的現象,希望未來能越來越好。
衍伸閱讀
意識形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談馬國華人的「大中華主義」:為何他們支持「淨選盟遊行」,卻譴責香港反送中?
0 Comentario(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