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勝的天井

古巴哈瓦那的傳統西班牙式殖民建築的天井,噴泉是很常見的裝飾
夏天⋯⋯
小時候老家是三合院,中心是曬穀場。有一座井,旁邊種滿了九重葛與數不清的盆栽。到了端午,我們總會打井水起來放入艾草拿來洗臉,這盆水叫做午時水,據說洗了可以斥退夏天的瘴氣。夏天洗冰涼的井水,好涼好涼啊。小時候我總是拿著布娃娃在天井裡跑來跑去,玩著武俠輕功的遊戲。
在拉丁美洲旅行的時候,我大驚小怪地發現西班牙式建築的中間跟三合院一樣,也有天井!在石板路上一撇旁邊大宅,雕花柵欄內綠影幢幢的天井,總是讓人充滿遐想,彷彿像偷窺狂,在一根一根黑色的鐵柵間細瞄,隱約可以看見裡面的庭院椅子、茂密的熱帶植物和各色花草,但是又看不清到底是什麼樣子,若隱若現。在炙熱的夏天裡,到天井的花樹下乘涼,應該是舒服得不得了的感覺吧。
從外面偷窺的哥倫比亞卡塔赫納 Casa Pestagua 飯店中庭
據說這是來自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建築,受到古羅馬與回教式建築的影響,因為天氣炎熱,所以在長廊的中間隔出了中庭,有助通風散熱。西班牙殖民宅邸大多都採用這樣的建築。厚重石塊或土磚砌出的阿土壁,讓屋子能夠隔絕室外的熾熱氣溫。在大太陽底下曝曬加熱了一整天的房子,因為熱氣流往上升的原理,屋內累積的熱氣能夠從天井中央上升散發出去,而這樣的空氣流動又帶動房屋外的冷空氣能夠從窗戶中吹進來。因此是十分實際的散熱設計,而且也有助照明,在冷氣和電燈還沒有發明的時代,巧妙建築設計提供了照明與通風作用。熱帶的生活都圍繞著天井進行,種滿了茂密熱帶樹木與花卉,這是家人乘涼與團聚的地方。

哥倫比亞卡塔赫納的宗教審判宮 Palacio de la Inquisición 中庭
而我現在住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的 Eichler 社區建築,也是以天井中庭聞名。在附近散步時偶爾可以看見隔壁鄰居半開的門,裡面充滿綠意的天井,有時樹都衝出屋頂了,形成一種「屋中樹」的奇妙感覺。有些人的天井擺了熱帶藤椅,有的擺了盆栽,有的從外面什麼都看不見,只看得見一片綠⋯⋯

古西班牙殖民宅邸現在多被改裝成飯店或餐廳了,這是哈瓦那某中庭餐廳一角。

彷彿要被熱帶叢林給吞沒的中庭,看了就涼快起來。攝於墨西哥市。

充滿熱帶棕櫚樹的中庭。攝自哥倫比亞卡塔赫納
如果我也有天井,我要在裡面種樹,讓藤蔓爬滿內牆,擺上庭院鑄花鐵桌椅,可以坐下來乘涼吃東西喝咖啡;中心要擺個種滿水生植物的噴泉,水聲淙淙讓人聽了就能沈靜放鬆下來,上面再掛上垂掛的小燈泡,在暮色中點起燈來就好有節慶感覺。
啊,引人入勝的天井啊。

綴滿藤蔓的中庭。攝自古巴哈瓦那
參考資料
Arquitectura de las Haciendas Coloniales de México
Patio Andaluz
標籤: 巴拿馬運河 2013, 古巴 2016, 墨西哥 2019
...繼續閱讀
[巴拿馬運河 2013] 海中央的魟魚城市
我的朋友告訴我: 加勒比海中有一個海域, 雖然在海中央但是水淺得不得了, 有如沙灘, 陽光在清澈的海水裡映照著獨一無二的藍, 坐著小船出發就可以到達這個地方, 四周大海漫漫, 人卻能站在海中央的細沙上戲水.
我的朋友說的其實是多明尼加共和國沙灘 Punta Cana 外的沙洲. 但是我聽到時, 卻覺得這一定是開曼群島的魟魚城市.
魟魚城市的傳說是這樣的: 當出海的漁船回航時, 會在靠岸前的淺水區洗滌魚貨, 與丟掉不要的內臟, 在這裡出沒的魟魚便會游過來覓食. 久而久之, 當魟魚聽到漁船的引擎聲時, 便知道食物已經到了, 因此會跟著漁船出現在沙洲.
我們搭乘小船從大開曼島出發, 約二十分鐘就到了北方的魟魚城市. 到達之前可以見到魟魚們跟隨著我們的小船前進, 海水由深藍忽而變成淺藍與綠, 水波粼粼映著陽光. 我們穿戴浮潛裝備一跳跳入水裡, 在這之前已經有其他的小船與其他的浮淺遊客在這停留.
深海中突然出現的沙洲, 圍著船隻與人們, 感覺彷彿像是雷雨後的烏雲突然裂開一個洞, 露出耀眼的陽光. 魟魚們在腿旁游竄, 追著人跑想要吃烏賊. 我手上沒有烏賊, 幾乎要被衝過來的魟魚給撲倒在海水裡了, 貪吃的魟魚卻圍著我游來游去, 彷彿想問 "怎麼沒有食物呢? 食物呢?"
原本寧靜的海中央沙洲, 出現歡笑聲與被魟魚追跑的驚呼聲. 當我們的小船離開時, 隨著海水忽而又變回深藍, 我回頭看, 即使船已經開離, 但是卻還能看見沙洲的亮光與彷彿聽見人們的歡笑嬉鬧聲.
餵食魟魚的經驗
其實餵食魟魚真的蠻可怕的~ ^^ 首先導遊拿出一整個牛奶瓶的活烏賊, 每個人發一隻, 因為烏賊的觸手還在蠕動, 所以我很害怕就不敢拿了.
接下來把拿著烏賊的手伸出來在水底準備餵魟魚. 魟魚游過來就 "咻" 一下把烏賊吸走. 據 S 說感覺很像吸塵器的管子在吸東西一樣! 感覺真是太可怕了!
很可惜的是, 就算我手上沒有烏賊, 魟魚看到人就覺得有食物上門, 所以還是追著我跑啊...
以上就是開曼群島餵魟魚記. ^^
標籤: 巴拿馬運河 2013
...繼續閱讀
[巴拿馬運河 2013] 船上生活住宿篇
在說船上住宿之前, 先來說一下我在船上聽到 "史上最大澳客" 的真實故事... ^^
話說某次出航時某位老太太準備進入她的房間...
老太太在事先就要求了海景房間, 但是進入房間居然看到的是高樓大廈!!! 這下不得了, 滿懷期待的海景郵輪難道就這樣泡湯了嗎?!
老太太非常生氣地把船上經理叫來, 問他說: "我原本就說了要海景房間! 海景在哪裡?"
郵輪經理哭笑不得地說: "夫人, 請等半小時, 等船開始航行入海時, 就有海景了......"
這... 真的是郵輪史上的最大澳客啊. ^^ 連在船上囉唆地要求換棉被換了兩次的澳客我都自嘆不如... :P
不過話說回來, 船上房間有沒有海景, 真的一門學問哩 (<-- 在搞笑嗎?) 其實是因為船上房間五花八門, 除了不同房型跟床的大小之外, 還分了船左船右船前船後, 還讓人自己挑選房間位置! 我在訂船票的時候看得真是眼花撩亂不知所措啊! 那麼, 到底要怎麼訂才好呢?

我搭的 Island Princess 房間分佈圖一角
其實船上房間大略分為以下幾種:
- 內艙 (Interior): 就是在船中間沒有窗戶也沒有海景的房間 (例如上圖的 B429). 雖然沒有窗戶, 但是很多郵輪都用其他方式補償, 像是掛了海景的畫 (這算畫餅充飢嗎), 或是像 Royal Caribbean 郵輪甚至放了個巨大的液晶型螢幕播放動態海景, 叫做 "虛擬陽台" (Virtual Balcony), 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 海景外艙 (Ocean View): 在船外側, 有窗戶可以看海景的房間.
- 陽台 (Balcony): 在船外側, 有落地窗可以走到陽台的房間.
- 各種等級的套房 (Suite): 更高級有客廳有吧台有陽台等的房間.
我因為小時候看了災難片 "海神號", 很擔心萬一翻船被困在船裡面出不來, 所以想都不想就訂了陽台房間, 這樣如果翻船還可以從陽台游泳游出來 (<-- 想太多)
但是要訂陽台時, 還是看得眼花撩亂啊. 這麼多層甲板, 到底要訂哪一層呢?
郵輪房價的規則是越上層越貴, 我因為搞不清楚狀況, 所以決定以中庸路線, 訂船中間的中間層, 感覺比較保險. 但是住了才發現我真是幸運啊, 誤打誤撞訂了很不錯的位置!
以下就是船某住房層的平面圖:

第十一層甲板 Baja 全圖
船的方位其實是有專門術語的:
Aft: 船的後方
Forward: 船的前方
Starboard: 船前進方向的右手邊
Port: 船前進方向的左手邊
基本上郵輪的樓層是這樣分佈的: 最底層是餐廳與大廳, 中間是住房, 上層是露天游泳池與甲板. 因此, 中間樓層其實是最安靜的. 而船的後方是引擎, 所以會聽到隆隆引擎聲, 前方因為有海浪的衝擊力, 所以會聽到非常大聲的 "咚" "咚" 的海浪撞擊船頭的聲音. 因此, 對於怕吵的人來說, 中間樓層的中間住房是最適合的!
而船的左方與右方就是海景的關鍵位置啦! 只可惜這完全是碰運氣的. 基本上船靠岸時到底是會靠左邊停泊或右邊停泊, 完全跟船長的駕駛習慣與航線有關, 就像是有人喜歡倒車入庫, 有人喜歡直直開進車庫一樣. 靠港口的房間在船靠岸時, 就可以在房間裡欣賞港口的景色, 非常美麗! 而靠海的房間, 就怎麼樣都是靠海囉.
我訂的是船左手邊的 Port Side, 運氣很好的是我們的船長先生喜歡以左邊靠岸, 所以不用出房間就可以在陽台欣賞港口的景色!

清晨從陽台看出去的巴拿馬港口景色
這就是我們的陽台房間, 是雙人床有電視梳妝台
一進去就是巨大的衣櫃! 感覺真是太奢侈了. 難怪我同事跟我說要帶很多美美的衣服來穿, 跟別的女乘客比美! (這位是另一個女同事, 不是上一篇提到的前輩同事) 郵輪公司果然是為了體貼想比美的女乘客們, 把衣櫃做得這麼大!
浴室是小小的淋浴間,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可惜太小了所以拍不下照片.) 其他豪華的郵輪公司例如 Holland America 裡還每個房間都有浴缸哩! 真是太奢侈了!
這就是我們的陽台. 其實使用的機會很少, 因為浪花非常大, 即使我們住的是第十一層樓, 海水還是會常常濺上來, 坐在椅子上全身很快就濕了. 不過為了翻船時可以游泳逃生, 還是住陽台好了 (繼續想太多) :P
這是從陽台望出去別人陽台的景色. 可見大家都覺得浪花太大了不想出來. 但是偶爾還是可以看到別人穿著比基尼在陽台乘涼.
* * *
其實, 在海上房間最棒的就是看出去一望無際的海洋了. 住在靠海岸的房間, 在靠岸的時候不用出房門就可以看見港口的美麗樣子. 清晨靠岸時的陽光千變萬化, 港口的顏色瞬時多變, 建築物沐浴在陽光裡都鑲著金邊. 到了天終於亮時, 天空裡浮著因為海上濕氣而升起的白雲, 海上的水花讓人看得一清二楚, 所有的船航過都在藍色底布上劃出一條浪花白線. 即使是和陸地旅館房間比起來稍微小了一點, 但是因為廣大的窗口, 讓人反而覺得房間大了很多! 看著海真的能讓人心境平和啊.

在哥斯大黎加靠岸的清晨

在大開曼島海外前來接我們的接駁船
因此, 一開始故事裡的澳客老太太, 在看見高樓景色時應該要覺得很高興, 一舉兩得又有海景又有港口景色! ^^
以上就是對於郵輪上的住宿介紹. ^^y
標籤: 巴拿馬運河 2013
...繼續閱讀
[巴拿馬運河 2013] 船上生活消費篇
最近在華爾街郵報上讀一篇有趣的文章: "如果世界像航空公司般運行 (
If the World Were Run Like Airlines), 針對航空公司的奇怪計價方式做了討論. 基本上現在機票的價錢真的是沒人能懂, 除了票價一週可以波動個幾十次不說, 在基本標價之外消費者還得付一些奇怪的費用, 像是行李另外計價等等, 聽說有些公司竟然胖子得多收錢, 我在西班牙航空 Iberia 網站訂票時使用信用卡還得另加手續費, 只有用 Iberia 自己的信用卡才能免除.
因此, 華爾街郵報的這篇有趣文章就天馬行空地幻想如果航空公司也來開其他行業, 如果是賣牛仔褲的話當然每天價格波動, 如果是開旅館的話則基本價進去房間只能看見四面牆, 要床得加五十塊, 要熱水洗澡得每十分鐘十五元, 想看電視得自備遙控器, 想租旅館的遙控器則另外付費三元....
其實, 現在郵輪也逐漸變成這個樣子 (當然不是基本價進去只有四面牆 ^^). 因為現在消費者喜歡在網路上比價, 貪小便宜的人當然只找最低基本價, 為了提升競爭, 郵輪與航空公司都得卯起來壓低基本價來吸引客人, 因此就造成了任何額外的享受必須繳額外的消費.
我在搭郵輪之前, 我的前輩同事就先警告我這件事情. 同事今年六十幾歲, 曾經見識過老牌郵輪的風華, 跟我說現在的郵輪跟以前不同, 雖然理論上是 all inclusive (費用全包) 但是還是有很多額外消費, 例如可樂要錢, 網路要錢, 酒要錢, 好咖啡也要錢等等.
我因為在基本享受之外沒有太多其他的欲望, 飲料只喝白開水, 加上已經有心理準備, 所以上了船還是玩得很盡興. 另外我已經習慣了歐洲旅行的物價與高額消費, 在瑞典還差點花錢花到沒錢搭車去機場, 所以在加勒比海郵輪上內心只有 "好便宜! 好便宜! 真的好便宜啊! ^o^" 的吶喊.
每個郵輪不同, 以下就是我搭的 Princess Cruise 的額外消費:
- 吃: 基本餐廳跟百匯免費. 有幾家特殊餐廳必須額外訂位也有額外價格 (我沒使用到)
- 喝: 在基本餐廳裡的水跟熱茶都是免費的. 因此我每餐都回復台灣習慣, 三菜一湯配免費熱茶, 不用再喝討厭的冰水了, 真的好開心啊.
但是酒當然是要錢的, 可樂等飲料據說也要錢, 美式咖啡不用錢, 但是好的義大利濃縮咖啡或拿鐵等等一杯三元左右. 另外, 在基本餐廳以外的地方, 像是酒吧跟戲院等, 茶水都是要錢的.
船上的水都是海水蒸餾淡化, 非常乾淨, 可以直接喝, 也可以另外買瓶裝水. 如果不想花錢買水可以自己拿瓶子去百匯餐廳裝水.
- 運動: 游泳與健身房不用錢. 但是額外的上課例如瑜珈和有氧運動必須額外付費. (我也沒使用到)
- 娛樂: 看表演和電影不用錢. 按摩要錢.
船上的全身按摩
- 旅行: 郵輪停泊時的當日來回旅行團是要另外算錢的, 依照每人的不同選擇, 不同團有不同價格, 由三十到一百美金不等. 在出航前提前訂團可以享有折扣. 我個人覺得其他項目可以省, 這個絕對不能省. 停泊時的觀光其實也可以自己規劃, 各有各的優缺點:
1) 自己規劃: 好處是彈性很大, 愛去哪就去哪. 缺點是郵輪停泊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小時, 自己逛如果要花時間找路等車可能會來不及.
2) 自己訂當地的團: 跟團就可以省時間. 但是當然自己也得做功課尋找好的團, 而且自己訂的團如果在開船時間遲到, 郵輪不會等你, 得自己想辦法到下一個停泊點上船.
3) 選擇郵輪合作的團: 我在 Princess 選到的團品質都很不錯, 當然自己選時也要好好做功課就是了. 跟郵輪團的好處就是如果團在郵輪開船時還沒回來, 郵輪會在原地等團回來, 不會先走.
- 服務: 除了住宿之外, 所有消費的小費都內含. 住宿的小費是每人每日計價, 但是可以依照對服務滿意度來要求調整. 我因為非常囉唆, 所以房間服務生跟餐廳服務生都被我奴役了很久, 付小費時心甘情願.
- 照片: 這是很多乘客抱怨的地方. 船上有攝影師來幫人照相, 照完相片貼出來讓人選購. 但是照片真的太貴了 (一張二十美元). 不過這完全是個人自由, 不買也沒關係. 只可惜船上的攝影師真的把人照得太美了, S 跟我的合照都突然變成俊男美女, 害我每張照片都想買, 花了消音消音元 (<-- 學個人意見趕快把花的錢消音 ^^)
- 購物: 船上有幾個免稅商店, 店面很小, 乍看裡面沒有什麼東西. 但是船上會有促銷活動, 讓人不知不覺到店裡淘寶. 另外國外路線會經過免稅地區, 像是我們去的大開曼島. 船上也有購物顧問, 據說會幫你要到折扣. 因此想買東西的人可以先計畫好要買什麼免稅商品. 我在船上因為過得太舒服了, 吃住全包都沒有花錢的感覺, 天氣太好腦筋變得簡單 (<-- 歸咎於天氣 ^^) 所以到最後一站大開曼島看到了我想要好久的西班牙陶瓷 Lladro 的小美人魚雕塑, 既免稅又打折, 一下失去理智, 又花了消音消音元啦~ ><
另外船上也有十元商店 (有點像台灣的百元商店那樣), 除了十元外還打九折, 所以根本就是九元商店! 裡面賣熱帶常用的草帽項鍊不等, 如果認真找也可以找到好東西喔.
* * *
我在別人的網誌讀到對郵輪的評論是 "會移動的錢坑", 其實, 這樣的錢坑也是現代人想消費卻又想貪小便宜的結果. 按照這樣的哲學, 那麼全世界就是一個不停運轉的錢坑了. 如果不想要看見額外的消費, 其實高檔的郵輪例如 Oceania 等也有真正全部包含的包套, 連來回機票酒精飲料與單日旅行團都包括在內, 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Oceania 價格高昂, 兩週郵輪要一萬美金,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真正免費的東西啊.
我大概是因為在出發前聽了前輩同事的叮嚀, 所以在船上一點都沒有被強迫消費的感覺. 基本上事前準備越多, 旅行就越符合期待. 如果是能夠隨遇而安的人, 也許不需要事前準備也能隨心所欲; 但是如果是會期待的人, 事前做功課是百益無害啊!
標籤: 巴拿馬運河 2013
...繼續閱讀
[巴拿馬運河 2013] 連通世界的巴拿馬運河
4/10/13 Panama Canal
今日的世界感覺越來越小,到了市場可以看見南美的水果,印度的織布,歐洲漂亮的設計物品,當然還有數不清的來自中國的東西。人不出門感覺也可以知天下事,用天下貨。
我們在近十年前訂了一輛德國車。車商提供在網上查詢運送現狀的服務,於是我們每天打開電腦,可以看見載著車子的貨輪,從德國港口出發,行經大西洋,然後停在巴拿馬運河等待通行。看著自己的車子環遊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當車子經過巴拿馬運河準備從大西洋前往太平洋時,我內心既驚訝又感動。原來歐洲來的物品是從這條路線來的!
連接海洋的大業
其實連接海洋這件事情,遠在西班牙海權時代就已經開始構思了。十六世紀時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就下令探險隊尋找一條能加速從西班牙到達祕魯的航海道路。接下來許多人前仆後繼,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真正開始行動。
法國的蘇伊士運河光環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最短的距離在哪裡,其實眾說紛紜,當時分出許多派別,有人認為最短距離是從巴拿馬切一條運河,有人認為最適合的其實是尼加拉瓜。當時成功建造蘇伊士運河的法國傳奇人物 Ferdinand de Lessep,為了想要再創生涯的高峰,因此強力推動巴拿馬運河的建設。De Lessep 因為在埃及建了海平面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成為法國的英雄人物,因此一意孤行堅持也要在巴拿馬建立海平面運河。
中美洲的氣候與地形和埃及的平坦沙漠相差非常遠。光是雨季的滂沱大雨就讓河水氾濫,地形險峻,除此之外熱帶氣候險惡,又有蚊蟲出沒。在當時流行的黃熱病與瘧疾,讓巴拿馬成為死亡陷阱,大部份探險隊都有去無回。
國家英雄 De Lessep 成立巴拿馬運河公司,以個人魅力說服浪漫的法國民眾出資,因為忽略了巴拿馬先天的險惡條件,金錢與人員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共花了美金兩億八千七百萬,死亡兩萬多人。許多工作人員一到險惡的巴拿馬便打退堂鼓,留下來的大多病死。De Lessep 的荒唐提案讓公司嚴重虧損,最後不得不黯然退場,準備尋找買主把公司脫手。
光環隕滅,誰來接手?
美國一直認為自己是美洲事務的老大,對於法國人竟然膽敢動美洲運河的主意,其實是袖手旁觀等著看好戲的。法國人終於失敗,到了老羅斯福當任總統時,美國開始認真考慮運河的可能性。
老羅斯福對南美的外交政策是巨棒外交 (Speak Softly and Carrying a Big Stick),也就是 "如果不聽話我就以武力打你" 的意思。當時因為連接海洋的運河過路費等於大量的金錢收入,因此運河候選人哥倫比亞與尼加拉瓜竟然相爭運河地點。美國與哥倫比亞談判不攏,於是便出兵支持當時的巴拿馬反抗軍宣布獨立。新成立的巴拿馬把會生金蛋的運河地點從哥倫比亞分出來,與美國簽署條約讓美國主導運河建設。

原本隸屬哥倫比亞的巴拿馬,是為了運河而產生的新國家。
當時醫學界終於證實黃熱病與瘧疾是由蚊子傳染,美國人在運河區鋪平馬路,去除死水區域,房屋加設紗窗,成功減少蚊蟲繁殖,讓人聽聞色變的熱帶傳染病終於在運河區消身匿跡。
精妙的掮客聰明地把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以低價賣給美國。接收法國器具的美國人,拋棄原有不切實際的平面運河計畫,改以沿著地形起伏建造閘門立體運河。對於雨季必定氾濫的查格斯河 (Charges River),則建造大壩阻擋河流,形成人工湖把河水吸收。原本經過運河路線的巴拿馬鐵路則改道行駛。
挖掘運河產生的大量廢土被拿去填壩造鐵路,山嶽變動,河川改道,這條自古以來讓許多人從大西洋彼岸前仆後繼尋找最短距離的地峽,終於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大工程。

大西洋岸的巴拿馬運河
連接海洋的立體運河
今日的巴拿馬運河,成功地在中美洲距離最短的陸地連接了太平洋與大西洋。這條運河是跨洋運貨必經之路,年吞吐量三億噸,年收入二十億美金,平均每艘船過路費一萬美金,不只是隻為美國與巴拿馬下金蛋的雞,而且也讓世界的貨物流通,搬有運無。
從巴拿馬運河航行必須經過六組閘門,三組閘門往上到達加通湖 (Gatun Lake),再經過三組閘門往下到達另一方海洋。運河一共有兩個水道,可以讓兩艘巨大郵輪同時前進。通常早上是兩洋來的船隻通過閘門前往加通湖,下午則是反方向由加通湖離開運河。地處熱帶雨林區,吞噬了水量豐沛的查格斯河的加通湖,除了提供調整閘門水位的水量之外,也成為船隻等待運河的暫停之處。

在加東湖等待運河的船隻們
想要從大西洋通過巴拿馬運河,首先進入 Limon Bay 海灣等候。閘門運作利用了水往低處流的原理。第一閘門後的水會慢慢排向大西洋讓水位降低,當與海同高時,第一道閘門便會打開,讓船隻前進在第二道閘門前等待。同樣步驟反覆直到船逐漸前進上升到加通湖為止。運河水道兩旁有牽引船隻方向的火車頭,沿著軌道緩緩前進。
閘門運作原理:
1. 船在第一閘門外等候.
2. 第二閘門關閉. 水由第一閘門底部流出, 讓第一閘室水位降低.
3. 水位等高後第一閘門打開.
4. 船進入第一閘室.
5. 第一閘門關閉.

牽引郵輪前進的火車頭

打開閘門的運河
在海上交會彼此互放的光亮
在茫茫大海裡也許會讓人覺得船一進入就像小點一樣消失不見了。但是當我們前往巴拿馬運河的途中,平靜的海平線上卻出現越來越多船隻,船群有如江河匯流,因為這是通往運河的必經路線。港口也出現成堆的貨櫃與高架的機器,出現的船隻除了郵輪之外,以貨櫃居多。這些都是由歐洲或美洲東岸前往美西或亞洲的貨品啊。

太平洋岸等待進入運河的船隻。從大西洋岸坐車到太平洋岸只要一個小時,我竟然在一小時之內就看見兩大洋。
就像十年前在螢幕上的小點一般,我們與跨越大西洋的車子乘著相同路線進行。在運河裡我竟然遇見了同是台灣來的長榮海運貨櫃船。炎熱氣候下,我有如當地人戴著因 De Lessep 而出名的巴拿馬帽,皮膚曬得黝黑,打扮一付中南美洲長相,不想竟然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遇到了漆上 Evergreen 字樣的深綠色貨櫃船。長榮貨船在另外水道緩緩前進,我在船尾忍不住向同鄉揮手致敬。

他鄉遇故知 -- 在巴拿馬運河遇見台灣來的長榮海運
尾聲與未來
船上乘客都是千里迢迢前來瞻仰巴拿馬運河的。在前往巴拿馬運河的當天早晨每個人都起了大早,擠在船頂的甲板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我聽到別人這樣說: "我想要看巴拿馬運河很久了。好高興終於看到了。" 的確,這條運河集合了數百年人們的夢想,工程師們數十年前仆後繼的努力,國家英雄四處奔走推動,國際外交詭譎的鉤心鬥角與政治醜聞,甚至還產生了一個新的國家。每天無數艘貨櫃船,滿載著世界各地帶來的物品,緩緩地通過運河,準備把它們帶到另一個角落。我們每天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也許都是經過這條運河來的。

航行多天,終於看見了巴拿馬運河
在興建一百週年之後,巴拿馬政府為了應映現代貨通的需求量,決定把原有的運河擴建,增加另外一組六個閘門與新的更寬廣更深的水道。為了解決加東湖可能會遇到的水量問題,新的水道另外增加了馬達,把向低流的水抽回上層回收。在巴拿馬運河附近可以看見擴建計畫的工地,各式挖土機與堆積成山的廢土。此舉被巴拿馬人民譏為純粹為選舉而做,也引起美洲原有東西向公路運輸企業的恐慌。
但是,歷史上的第一條巴拿馬運河本身就是在各種醜聞中誕生的,卻一點也不影響它的偉大。在親眼見到了連接兩大海洋的巴拿馬運河之後,我手上拿到的從世界另一個角落飄洋過海運過來的食品,嘗起來似乎有了更深的滋味。

旅行回來在市場看到,說不定是和我一起通過運河的哥斯大黎加鳳梨
參考資料
The Path Between the Seas: The Creation of the Panama Canal, 1870-1914 by David McCullough
鉅細靡遺的一本書,是巴拿馬運河歷史的經典之作,細節連馬路上的樹與吹動樹的風都描寫得一清二楚。我在還沒去參觀運河之前讀這本書覺得呵欠連天,但是去了之後讀了卻覺得身歷其境非常有趣。
標籤: 巴拿馬運河 2013
...繼續閱讀